近年来,东莞正从传统的“世界工厂”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转型。作为全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乘着这股“东风”,助推东莞乃至全国的制造企业开启从“制”到“智”的全面转型升级, 构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新价值。
作为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斯达)在东莞建设智能制造高地的进程中,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工业机器人的智能水平不断成长,同时积极探索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升级新模式,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钢铁板材切割省时又省钱,预计设计工时可缩减50%。
在全球智能制造浪潮中,拓斯达正以创新技术矩阵构建智能装备新生态。2021年以来,通过以注塑机和数控机床为切入口,拓斯达深入到制造业上游及中游产业链,梳理出控制器、伺服驱动、视觉系统等三大核心底层支撑技术,同时,拓斯达打造以核心技术驱动的智能硬件平台,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工厂整体解决方案。
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市场经验,拓斯达针对不同行业和应用场景的需求,推出定制化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并通过持续的自主研发与创新,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引领了工业机器人的创新发展和落地应用。此外,拓斯达通过携手华为云,还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机器人的工艺开发和生产制造中的创新突破,加速技术产业化落地,更好地实现了企业的降本增效。
例如,在金属切割领域,传统板材切割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异形件排版依赖工程师经验,每日20余套板材方案设计需耗费10小时以上,设计团队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另一方面由于采用人工通过任意旋转角度排版,费时费力。这种隐性成本已成为制约装备制造企业盈利能力的行业痛点。
为了解决这些生产难题,拓斯达通过华为云天筹求解器,理解生产与供应的意图和诉求并自动给出数学规划模型,从钢材的原材料设计、板材切割进行全链条的优化,寻找切割的最优解,最终实现节省企业原材料(钢板、铁板)的目的。而fastcam软件的接入,则是将排版与设计时间降低50%,让员工可以从繁重的设计排版工作解放出来,集中精力进行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除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升级,拓斯达与华为在底层控制系统、AI工业机器人及具身智能等领域也展开深度合作。
拓斯达携手国创工软,基于华为openEuler操作系统开发新一代运动控制平台,成功实现国产嵌入式操作系统在工业机器人控制平台的商业化应用。在2024年9月举办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拓斯达展示了基于openEuler的云边端协同方案。该方案通过云端服务器、边缘数据中心到工业控制系统的无缝连接,充分验证了新一代控制平台在复杂应用场景中的适应性和性能优势。不仅如此,拓斯达还与华为云签署了具身智能领域合作协议,这标志着双方将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创新方面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
随着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的启动,拓斯达站上了全新的历史起点。未来,拓斯达与华为云将携手奋进,进一步探索新技术在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创新应用,有力助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